(一)地理位置
東沙島位於東沙環礁的西邊,島嶼地理中心位置為東經116度43分,北緯20度42分,東北距高雄港240海浬;東西長2,800公尺,寬865公尺,總面積為1.74平方公里,島之西部沙脊延伸如鉗狀,環抱一潟湖,其面積約0.64平方公里。

東沙群島雖名為「群島」,但實際上是一個直徑約廿五公里、礁環寬度約四公里的大環礁,全體由珊瑚礁構成。東沙島是其中唯一大面積的小島,位於環礁西側,其餘分布在北側和南側礁環上的北衛灘和南衛灘,大部分只在退潮時露出海面,且環礁位置仍在西太平洋颱風區內,不易營建人工島,故極少有陸地的經營價值。

(二)陸地景觀
東沙島在中國版圖內早有漁民開發,清末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曾為日本人所佔,曾大規模的開挖錫礦,後經國民政府駐軍時期填土植樹和廣建碉堡,人為開發痕跡已經遍布全島,島上原生林已不似熱帶島嶼的茂密林相,植被單純,主要原生林以白水木、草海桐、林投及銀合歡為主,因為東北季風和颱風的影響,加上土質鹽分過高,樹木高度皆不高,鳥類則以春、秋兩季遷移時路過的候鳥為大宗,平時亦可見到成群海鳥駐足覓食,景緻甚為壯觀。
島上已有機場跑道建設,從高雄或台北機場起飛的C-130型運輸機,均可在二小時以內航程到達,柏油路和沙礫步道通行全島;另有發電機、海水淡化廠、東光醫院及漁民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

(三)海域資源
東沙島只是環礁露頭的一小部分陸地而已,所以和大部分觀光島嶼一般,重要的資源在海而非陸地,東沙島雖穩穩的在我國政府控制中,但僅止於3海浬目視以內的海域,更為廣大的環礁內外海域,豐富的魚產資源卻多為大陸、香港和越南漁民所利用,台灣漁船近年來已極少利用本區漁場。
東沙環礁的美麗在香港休閒觀光活動中早已被利用於環礁潛水、拖釣和船釣,而且已行之有年;若妥善規劃東沙島,分期分區實施海洋復育工作,將有希望成為我國南方一顆閃耀的鑽石。  東沙島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根據調查:熱帶漁類600種,其中數種極為罕見;鳥類有50餘種,多屬候鳥;珊瑚有300種,120種海藻,在環礁範圍內形成美景;無脊椎動物也有近40種,這些資源不僅在海洋科學教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環礁地形與海洋生態上也無與倫比,其原始自然美,台灣任何地區甚或全球其他地區皆難找到與其類似之海洋資源。

此外,東沙群島附近為我國著名漁場,迄今香港、大陸、越南等地漁船齊聚,顯然漁獲有相當的成績,但這些漁船的作業,由於毒魚、炸魚層出不窮,我方也須在安全顧慮下不斷採取驅離措施,對於近海生態系有相當的負面影響。據當地熊指揮官指出,未來南巡局有意擴編巡邏警艇,由M8快艇提昇至M12快艇,並提昇雷達性能,將海域範圍提昇至12海浬外,以達到保護本區海域珊瑚及海洋生物不致受到破壞;根據統計,東沙群島海底已被50噸氰酸鉀、910噸炸藥及9噸的水銀污染,海中生物被毒、或被炸,破壞程度高90%以上。類似問題,政府除應立即提出因應對策外,並可考慮於區域性論壇(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海洋資源保育和漁業工作組中,共同討論,予以解決。

All rights reserved Co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