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徐徐吹來,東沙他不斷的呈現出迷人且多樣的特色,吸引著島上的過客
暌違一年,真不曉得還有機會可以來到東沙,搭乘空軍C130軍機,一群人浩浩蕩蕩來到東沙島,這一次不若上次新鮮,反而多了一份踏實感,逐年的開發與保育計畫即將從現在開始,記得上次高雄市政府做的資源保育及離島建設計畫,訂定了東沙未來12年的發展期程,而我們的到來正是第一個四年計畫的開始,全島景觀與生活據點改造是我們此行的重點,然而我卻想多看看這個島與當初不一樣的地方,到底是什麼讓他變了,我拿著相機到處捕捉蛛絲馬跡,發現東沙正慢慢顯現它的表情。
從中央來的長官口中得知,東沙真的要動起來了,只不過高雄市政府當初花了兩千萬,應該多少也具執行價值吧?雖然當初報告書僅在確認東沙島的規劃方向,但是整個架構與資源探討仍應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重做一次規劃雖可以重新釐清方向,但為避免無謂之資源浪費,依筆者淺見,若規劃方向已定為國家公園,則國家公園之相關規劃與設計即應盡快落實,該有的配套與管理措施也應盡早決定,莫在會議桌上又吵上幾個年度,這對東沙的未來不會太好。農委會副主委戴振耀表示:東沙有他的獨特風貌,任何動作都必須小心謹慎處理。話中帶著東沙未來將會有大動作,但也需步步為營小心應對為是。
來到島上,印入眼簾的是熟悉又不太一樣的感覺,沒來過的人搶著拍照,同樣的地點、同樣的影像。只是建築物兩天內全部變成白色的,與白沙綠地相互呼應,感覺有異國的協調。島上還有了高雄市政府贈送的公車,設立了公車站牌,繞行島上重要據點,島上官兵積極的力行全島綠美化,每個中隊都有中庭的配置,島上公共空間也配有官兵製作的海豚地景雕塑品與中央公園,雖然不是專業的手法,但是看出他們的用心,重要道路採取車轍道的設計,只是太過炎熱,官兵土法煉鋼的車轍道未留設伸縮縫,導致多數龜裂,收頭設計也不是很好,算是創意中的遺珠之憾;沙畫教室與小吃部則越具規模,許多官兵的體建設施也已闢設出來,生活機能正逐漸完備,但是水質不佳與電力不穩仍是島上的隱憂,也是未來亟待改善之地方,未來若開放觀光,總量控管,舉凡垃圾量、飲用水量、廢棄物、電力與住宿等都是考量重點,若搭配油輪觀光,可能是一個好方法。
目前島上甚受關注的碼頭案,較被接受的是離岸碼頭的配置,一個巨型的半弦月碼頭平台大剌剌的配置在珊瑚海床上,究竟是較好的設計,還是大學者們的實驗場,恐怕還是沒有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消波塊的棄置一定是最差的決策,島上官兵於一年前把圍繞在沙灘周圍的刺絲網拿掉,原本是為了不阻礙海龜上岸產卵,卻意外的發現,沿海草海桐與林投彷彿如脫了僵的野馬,努力的往沙灘侵入,根深蒂固的抓地力狠狠的固定著寶貴的細沙,而消波塊卻無法讓其重壓底下的沙子保持,紛紛流失,究竟是自然的比較好還是人工的保護較好已無庸置疑。
未來,若島上仍不免俗套配置消波塊,筆者大膽建議採用地工沙袋全面取代消波塊,此一技術可抗拒約略兩到三米的波浪衝擊,以東沙島的海浪程度,據估約在兩米以內,如此一來不但兼顧安全且也讓島上的景觀不致中斷破碎。接著,我們搭著南巡局製作的玻璃船出海,看到海底的景觀實在讓我驚訝,原本認為海底會有甚大的落差,沒想到幾乎都是平坦的沙床與礁岩相間的地形,連綿廣達一千公尺都僅有2~5米的深度,其間夾雜著許\多海草床與多種熱帶魚群,讓人大呼過癮,我想這就是觀光的意涵,只看卻不干擾!
三天兩夜的觀察讓我印證了東沙的改變,更加知道如何面對東沙的未來變遷。夜裡恰巧碰到月圓時刻,身影被月光拖得長長的,與幾位好友坐在海灘上,一個晚上釣進不少大魚,收穫頗豐;白天熱浪逼人,連鷺絲也忍不住躲到樹蔭底下乘涼,傍晚的海邊許多翻石鷸在沙灘邊跳動覓食。微風徐徐吹來,東沙他不斷的呈現出迷人且多樣的特色,吸引著島上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