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生態文化園區規劃實務初探

一、摘要
『道』法『自然』,所以自然是『道』的一種解釋,那甚麼是自然呢?自然有何機制進行運作呢?我們必須先行了解支持自然運行的營力條件,借力使力,自然營力包含風、光、水、土、氣等因子,循環生生不息,持續提供環境運作條件,而環境僅是一種載體,承載生活、生態、生產活動,我們要規劃生態園區,首先就得認識自然,並了解其循環運作機制,大自然運行本身就是一種『道法』,透過景觀生態等技術,使其生生不息,就是道法與技術的結合。

生態景觀規劃尋求與環境壓力共處,因地制宜、因地而變,不採取人定勝天的方式,也因此無法量化、規格化的大量運用。而是以天人合一的環境共生的態度,謙卑地運用在地環境營力,使其成為園區的重要環境生命力來源。因地制宜的生態規劃將如同中醫望、聞、問、切等技法,對既有環境進行診斷,抽絲剝繭找尋環境透露的訊息,並藉由環境提供之訊息給予相對應的工法與設施,而設施之機能又須與文創環境產生互動,使其成為一體;倘若是一塊素地進行開發,同樣得對素地環境進行了解,並導入生生不息的環境自淨、自我成長的系統,讓系統利用生態規劃的手段借力使力,務使大自然營力皆能有效利用,形成自給自足的環境體系,此手法某種程度也與中國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雷同。

二、生態文創園區的定義與發展型態
各國政府在近幾年戮力發展文創產業,設立文化創意園區,大力推動文創產業,其背後所代表的是高附加價值、原創性強、關聯效益大的一種產業。然而,「生態文化園區」究竟應定義為何?根據合理推估,歷年來在全國由中央及地方所設立的「文化園區」多不勝數,但由於政策方向未臻明確,文創園區的主題發展相當多樣,目標也多有不同。另為扶植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也在各地開闢各類「創意文化園區」(或稱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要作為生態文化產業園區,提供民間生態教育、文創產業發展的平台。

在如此多樣的發展樣態下,以法律或行政文書將生態文化園區、族群保存文化園區、創意產業園區、紀念園區、美術(藝術、藝文)園區…等用語予以規範一一「正名」或許是一種方法,但務實而言,如何讓各園區永續經營,發揮保護山林環境並持續發揮特定文化與生態機能,以有效維繫和承載市民及社區的集體記憶等,可能是更值得關注的工作。

因此本文檢討文化園區內涵括永續且持續發展的生態議題,在特定的地理區位發展符合當地環境共生的文創園區,使文創園區之發展不因產業需求躁進而過度開發,犧牲後代子孫共享本世代居民所享受的環境利益。其特色是該區域的環境生態與文化產業設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該區位內,找出該區域內最為敏感之生態區域,予以保留活化,使其生生不息,結合島嶼生態學概念,強化生態與文化的結合,而園區發展則以文化與產業消費結合,屬於共生共贏的戰略。

因此就生態文創園區的發展上,其環境之整備應強化園區與各生產基地連結關係之建立,整體概念界定為:藉由實體空間(文創園區基地、其他創作基地、生產基地、環境維生體系)與虛擬空間(網際網路的運用)的建立,以形成產業群落園區,並建立產業分工與跨領域整合的架構(與其他生產基地、創作基地的連結、生態環境的調和),同時藉此創造足夠的市場需求規模。

(一)生態文創園區型態
從目前各式園區來分類是相當困難,但是總括地檢討,還是能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 以民間文化產業多元聚集如飾品、音樂、電影、飲食、建築群落形成一聚集型商圈,如上海田子坊、新天地等,通常能展現充沛的民間活力。

2. 由公辦或私營之文化中心、博物館、美術館、倉儲、街廓歷史建築、酒廠或學校形成文化產業聚集型態,如日本小樽、高雄駁二等。

3. 由官方主導之文化產業園區,如台灣文化部利用酒廠等區塊劃設五大文創園區。

4. 以宗教與社區環境互為表裡形成一獨立園區,如佛光山、中台禪寺、鎮瀾宮或武當山、少林寺等宗廟文化園區等。

5. 以生態環境為主要訴求發展環境產業創意的型態,如杭州西溪溼地、新加坡海濱公園、香港濕地公園等生態園區等。

(二)生態文創園區的發展
目前生態文創園區的發展主要仍以發展當地生態、文化商品,並藉以輔導地方生態農業、旅遊觀光、文創產業,創造自給自足且能提升地方生活環境品質的目標。

然而,隨著規模越大,產業發展迅速,市集產業的擴充,往往為環境帶來不可回復的衝擊。因此,未來生態文創園區的開闢發展,更應該未雨綢繆,強調生態系統的建立,加強環境的整備,使成自給自足的環境體系,而非消耗性環境。我們認為,基礎環境的調查分析,可提供園區發展所需資訊,檢討未來加諸之文創產業所能提供的影響與連結,將會發展成一套生態文創系統,使生態循環發展、產業升級併進、魚蝦常駐、綠水長流且青山常在。

三、自然為師的永續規劃概念
目前國際公認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源於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永續發展是建構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正義三大基礎。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與地球環境乘載力取得協調,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發展一詞的出現就是在糾正過去大工程、大建設的錯誤,而是更細膩的要求建設需與環境共生,其發展需與環境環環相扣,並得以自給自足。

永續發展的環境要求規畫時期需重視自然的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努力保存資源及資源再利用,同時減少對環境的汙染,使我們的後代子孫也能享受到乾淨的空氣、水、土壤及植生等生態環境,並可以擁有足夠能源、生物多樣性及適合的生存環境。為了達到永續的環境,必須對環境利用做合理妥善的規劃,並重視公害防治與自然資源的保育。

1.環境規劃方面
必須要有能力辨識自然環境的敏感地區,避免傷害或過度使用基地內重要棲地,如湧泉、原生林相、風洞、地氣生成區域等,並依照專業素養,審慎配置使用據點、動線,並盡可能使用在地或原生材料,不迷信高科合成產品,可運用大自然五行能力(自然營力),除可減少能量損耗,也可能再生能源使用,如水循環、食物循環等。

2.文創與產業發展方面
重視原創能力,強調深層文化的發展,並引導產業深化文化內涵,使產業擁有附加價值,比如說:食用米若只是純粹生產食用,可能一包米要價僅有幾十塊,但是若大米的生產過程無毒(無農藥使用),包裝無汙染,產地直銷,使得該產品健康好吃,消費者可藉由生產履歷及包裝認證辨識,那麼,這包大米可能就要價幾百元。經由生產過程的生態包裝,及銷售時期的文創包裝,讓米成為更有附加價值的產品,而這一連串過程,無毒無汙染,使地力可重複使用,就是一種生態文創價值的體現。

3.人與生活環境方面
人是環境中最美的產品,所有開發行為與文創產業都是為了服務人群,但是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沒有土地的孕育,就沒有眾生生機。因此環境是人類生活的載體,改善環境使其能重複使用,使生態循環生生不息,使地力如湧泉。並且了解大自然運行的道理與方法,避免與之違逆,這樣方能有效提升人與環境和諧共處,避免或減緩大自然的反撲。

四、生態文化園區規畫策略探討
台灣在全球環境變遷的影響下首當其衝,十幾年來任何重大開發,環評作業已變成必然流程,藉以判定是否影響後世子孫持續性使用的原則。同樣的,各地方政府針對地域性、環境的不同也分別推動不少生態文化園區,本文以宗教、生態、產業和社區聚落為主題進行探討:如高屏溪自然生態文化園區,另外以生態、產業和聚落為主要規畫標的,如高屏溪溪流生態文化園區。程序上都必須將基地範圍內外生態條件做出基礎分析資料供作規畫參考分析等。

1. 基本環境條件分析
環境基礎條件的分析,可確立風、光、水、土、氣等自然因子對基地的影響程度,如同中醫對病情的診斷,無病則調養,有病則治療。因此,每個基地都有其環境條件,當然規劃方法與配置都會有所不同,複製他處配置進行(CTRL+C,CTRL+V)的規劃,無疑是對在地條件的衝擊。

2. 基地配置原則(有機體規劃)
(1) 生態文創園區必須先確立主題,並且針對主題進行相關環境因子的診斷,面對基地如同看待一個生命有機體,建築、木頭、石頭、水體、花草皆有其存在價值因此選好景觀生態規畫師,如同選對郎中,對基地的望聞問切也較能切中要害,對症下藥。

(2) 針對基地內土地使用強度分類,劃分商業核心區、文化遊憩示範使用區及低密度使用生態養護區,高強度使用區盡量配置在核心商業區內,文化遊憩示範區內則可以有低密度使用的活動,而生態養護區則採取少干擾,並針對生態指標進行適度干預。區內所有廣場據點皆能進行質能轉換,減少仰賴環境物質能源的使用,對於基地周邊環境的邊界關係,則盡量採取自然模糊邊界,少使用阻絕圍牆。

(3) 交通設施(停車場、自行車步行及水上系統)、動線是園區重要配置手段,然而對於生態來說卻是殺手級設施,此類結構性衝突可透過濕地、植被進行調和,線狀的地盤切割、剛性地盤,將阻絕生態質能互動,然而採取類似公路濕地手段,可將水渠(WATER CHANNEL)與之互動,並藉由植生條件減緩馬路汙染物 ,將損害控制在馬路上。另外馬路或設施本體的材料與工法選擇也將大大影響汙染釋出的規模,建議依馬路等級配置材料等級,以減少環境衝擊。

(4) 基地內水與綠的景觀配置如同人體血脈、淋巴布局,河湖系統及原生山林復育
,則相當於五臟機能,因此水與綠的配置得當,將可有效吸附環境負能量,既 存植栽與新植植栽的搭配,必須設定準則,強化生態景觀的布局也將替文創園 區提供一份保障,除了對人類的心情靈感與環境美感的提升外,對生態的防護也相當重要。

3. 再生環境的多元運用
基地內的環境布局可供建築、廣場、水圳、河湖山林系統外,軟性的活動也能引入基地環境教育內。舉凡基地內的亭台樓閣休憩活動設施、照明、標誌及衛生系統可藉由望聞問切診斷基地適合配置區塊,讓環境自行透露訊息,利用再生使用或循環再利用,如水循環、棲地環境保育等讓進園民眾感受園區重視生態與保育的決心,也間接提升園區正面形象。

4. 產業發展能兼顧環境共生
生態文創園區最主要的發展還是能提供園區自給自足,並提供眾多工作機會,總的來說還是一個提供人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載體。因此,就生態規劃的程序與方法,我們認為,這一個載體某種程度也可被認為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消化園區每天產生的廢棄物,如垃圾、CO2、生活廢水,甚至生物活動產生的高熱等溫室效應等,因此將生態文化園區視為有機體配置,因地制宜,提升去化汙染的能力,堅定棲地的復育,強化水與綠的串聯效應,將可有效建構生態有機體的再生機能,在規劃時期即可建立重要的『計畫地與生態關係資料』作為後續維護管理重要參考手冊,使天人合一的環境共生態度能深植人心。

五、結論
中醫講究養生、西醫彰顯速效,同樣的生態景觀講究先前復育、環境工程則採用機械進行切入(水汙場),都在為大地提供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

由島嶼生態學的觀點,以及當地生態環境特性的觀察,生態文創園區就是採整個環境的高度思考,將園區視為一生命有機體,應儘可能保存其完整的生態環境。植物、土壤、石木、水塘等應避免人為的破壞。鳥類及其他生物,則應力求減少人類的干擾。

在國際間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各國區域內的生態資源與自然環境,都遭受到空前的威脅,因此,任何重大開發行為都應詳細和持續的調查基本環境條件,並藉此研訂相關準則,供未來園區的發展參考。任何重大建設,則須進行慎密的區位適宜性和環境影響的評估,使開發設施一方面配和在地天然環境之條件,另方面減少其對於生態環境之衝擊。

此外,為確保文創產業發展的相關利益,園區內相關生態保障設施也須盡可能成為園區收入來源,有必要充實環境教育與體驗的行程與活動,精確的園區生態導覽也應建立起來,使其與文創產業共生共榮。目前國內發展文創園區往往忽略環境生態影響,未來更應促使國際合作,共同研究創新,讓生態利基也能成為文創營業評估標準;保育教育和訓練配合,以及義工的運用,相信對於文創園區的發展均有相當的助益。

※參考文獻
1.2011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許晃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2.環境規劃-理論與實務,邱文彥等。
3.高屏溪自然生態文化園區整體規劃案,高雄縣政府,2008。
4.高屏溪溪流生態園區規劃案,屏東縣政府,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Co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