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群島為一珊瑚環礁,並環抱一潟湖,生態環境敏感度頗高,故整體規劃上應採分項保育策略,如植物、鳥類或其他生態系,做一有系統的整體規劃,使人為開發不致影響當地現有環境,並進一步復育原有生態景觀。

(一)自然資源
1.地形地質景觀
東沙島本身係一珊瑚島,島上覆蓋\由珊瑚碎屑及貝殼風化而成之細沙,其沙灘海岸地形發達,尤其是南側海岸沙灘;此外,東沙環礁亦是一特殊的海底地形景觀。

2.東沙島南岸沙灘
本處位於漁服站至第三據點海岸,為一平緩入海之珊瑚礁海岸,由於平緩入海,故潮間帶很長,退潮時往往可見到大片之水草窪地,加上碧海藍天、細緻的白色沙灘及傍晚的夕陽奇景構成難得一見的優質海岸景觀;潮間帶礁石間介殼類、魚類很多,亦吸引了許多水鳥前來覓食,成為賞鳥的好地點。

3.潟湖
位於島西半部的潟湖,其地形一直在變化,著實為一活體自然教育園區,加以潟湖提供豐富之食物來源,吸引為數不少之魚蝦貝類,甚至水鳥群聚,景緻相當壯觀,站在四據點高臺可眺望潟湖全景及遠方海景,確實有別於其他地區風貌。;

4.「龍擺尾」
東沙島在未興建島嶼東南側之突堤群之前,受東北季風及西南季風兩者交互影響下,於冬季東南側之沙丘(即龍尾)會受海流影響逐漸由北側遷移至南側,而夏季恰恰相反,龍尾受海流影響南側移動至北側,俗稱龍擺\尾,是東沙島之特殊地形景觀。

惟上述龍擺尾地形景觀,在民國82~85年間因防止海岸侵蝕所構築突堤群,以及簡易碼頭興建工程而遭挖除破壞,未來如何回復既有珍貴地形景觀資源,將是將來規劃之重要課題。

5.珊瑚環礁地形
眾所周知,珊瑚是生長速度非常緩慢的海洋生物,但是一旦形成一個完整的珊瑚礁生態系,它就變成了海洋中生物種類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熱帶雨林」,一叢「造礁珊瑚」的生長速度,慢的每年不到一公分,快的也不過十幾公分,珊瑚若能穩定生長,進而形成繁茂片狀的礁體,至少要百年以上;片狀礁體連結而形成裙礁,就至少要上千年的光陰,比裙礁更大的珊瑚礁生態系,譬如堡礁的形成,更至少要幾萬到幾十萬年的時間,而要再形成環礁,尤其是像東沙環礁那種方圓百里的大環礁,就非要百萬年以上光陰的凝聚,才有如此大的規模。

雖然東沙環礁海域目前遭受人為破壞嚴重,而且廣達95%區域需進行復育,然其海域資源仍相當可觀,況且環礁海域並非毫無機會恢復舊觀,只要妥善的加以復育、保護,嚴禁持續性的破壞行為,魚類將可以於三、五年間恢復生態;而假以時日,珊瑚礁也能再度展現昔日之光彩。

(二)植物資源
東沙島上陸生植物可分原生、次生及人工植被三類,植被帶以海岸灌叢為主,最主要者為草海桐,伴生者有白水木、海人樹等。在海岸灌叢帶與水生植物帶間另有草本植物帶,此帶以海馬齒、芻蕾草、雙花蟛蜞菊及馬鞍藤為主。東沙島因開發已久,原生植被與次生植被大抵混雜而生。島上植物中有橙花破布子、白避霜花、海人樹、葡匐垂桉草等多種不見於台灣及其他離島者。

雖然目前島上林相被道路切割得相當凌亂,但道路僅是2~4公尺寬之石子路,如將島上動線重新規劃,封閉部分道路讓樹木生長,使林相完整且更趨多樣性,以形成豐富之生態系。

(三)動物資源
1.候鳥
東沙島位於候鳥南遷北移的路徑上,加上島上面積狹小,食物資源不豐,對候鳥而言,大多只是一個遷徒路途中的休息站。因此,在侯鳥遷移的季節,會有相當豐富的鳥相可供觀賞,包括珍貴稀有保育類的灰面鷲、魚鷹、小燕鷗,及其他應予保育類的紅尾伯勞等。

2.小型鯊魚、招潮蟹等潮間帶生物
潟湖口觀潮站附近海域,範圍在一、三據點處及其環礁海域自然景觀,環礁受海浪衝擊產生環形白色浪花及碎波,景緻相當特殊,而且此處漲退潮情形明顯,尤以漲潮時常瞥見小型鯊魚迴游覓食,退潮則又露出草綠色礁岩,及各式魚類,另外招潮蟹及鳥類亦常在此群聚,生態資源相當精采。

3.珊瑚礁內熱帶魚群
東沙海域之漁業資源因珊瑚幾已破壞殆盡,魚群量已大大銳減,根據島上居住之漁民翁伯陳述:以前抓魚不用找即可捕獲大型魚隻,現在卻要出海去找才可能有較好的收穫,並且大部分魚群多藏覓在環礁外緣處,中山大學海生所宋克義所長也曾經說過:整個環礁以內幾乎是珊瑚墳場,但仍有幾處大有看頭,如環礁外緣珊瑚仍被保存的相當完善,魚群自然也較多。由此看來,只要珊瑚恢復原來風貌,魚自然就會回來。

(四)人文資源
1.文化資產
東沙島之文化資產主要有碑銘、地標及廟宇等。總體來說,較不具觀光吸引力,少有經濟附加價值,然卻可透過活動的串聯安排,增加陸上活動的可看性。

(1)南海屏障碑
南海屏障碑在東沙島南側,面海而立,民國78年由內政部興建,其碑銘係介紹東沙島之戰略位置,並簡述地形、氣候。

(2)漢疆唐土碑
漢疆唐土碑係內政部於民國81年所建,其位於南海屏障碑之周圍,乃為匡正時論,加強海疆維護,具有重行顯示我國主權之意,並鑒於東沙島日烈風驟,為防碑體風化、碎裂,乃加強南海屏障國碑碑體保固,並環國碑興建一座範圍約11公尺見方高2.5公尺之琉璃瓦凹型迴廊。

(3)東沙島島碑
東沙島島碑係建於民國43年元月,乃海軍東沙島管理處處長杜震所建立,其上碑文乃敘述東沙島之歷史沿革。

(4)東沙地籍測量紀念碑
位於指揮部前,係民國80年建成,由高雄市長吳敦義提字,顯示東沙島由高雄市代管,屬旗津區管轄。「地籍測量」不僅彰顯行政管轄權,而且也是開發經營之基礎。

(5)東沙地標
為一稜形突出之純白色地標,地面上繪有東沙島圖騰,並利用稜形花台收邊,一體造型相當純淨,有別於島上其他碑文地誌,亦可充當特殊之地景。

(6)東沙基準點
東沙基準點位於東沙指揮部右前方,民國80年12月25日由聯勤總部測量署測定之島上唯一基準點,基準點基座四面皆有文字,正面為「東沙基準點」,背面為經緯度及高度,除有利海陸地圖測繪及建設開發外,亦為主權之重要依據。

(7)東沙大王廟及長青亭
民國37年冬「關公」聖像乘獨木舟來,64年由駐守東沙官兵建廟奉祀,香火鼎盛,現獨木舟仍保存於廟側;東沙大王廟除祭祀關公外,亦祀「南海女神」媽祖(元代封),除香燭由還鄉戰士奉獻外,神像前所掛金牌亦由戰士還願所贈。
長青亭在東沙大王廟前,應該是島上樹木最為多樣之處,多有人工栽植之外來種。涼亭亭柱上有聯:「沙坡雲樹象萬千,獨頌南疆不朽年」,但不知為何人所寫,文筆頗佳。

(五)人為設施
(1)沙畫教室
貝殼及珊瑚碎屑風化而成的白沙,在艷陽的照射之下益顯耀眼光芒,異常珍貴,島上弟兄將此一特殊白沙利用篩網及廣告顏料製成更細緻之色沙,以白膠固定於劃好圖形之木板上,最近更發展出立體雕畫,相當特殊,堪稱東沙一絕 。

(2)海軍氣象站
目前由海軍駐守,每天早上7點15分左右,固定灌製氫氣球,並於汽球底下紮綁探測儀升空,於數分鐘之後即於電腦上接收到氣象資料,整個過程歷時約30分鐘,相當具趣味性,未來可設計融入旅遊行程,成為知性生態旅遊的一環。

(3)軍郵局
在台灣地區郵遞區號中「東沙」為「817」,軍郵局為「六十七局」。民國85年6月5日交通部郵政總局發行我國第一套有關南海之郵票。「南海諸島地圖郵票」,一套兩枚,「5元票」以東沙島國碑「南海屏障」為主題;「17元票」以南沙太平島國碑「南疆鎖鑰」為主題,背景則為藍天碧海中的華南海岸線及台、瓊兩島。目前軍郵局雖然陳設物品不多,且即將改為代辦所,但卻是卓具歷史意義。

(4)國軍東沙公墓
公墓在「東沙大王廟」左側,公墓前柱聯「東沙安靈骨、神州弔忠魂」。我國華南一帶漁民,常年往來東沙群島海域捕漁,並在東沙島上避風整補、休息或加工漁獲,每年均有漁民在島域意外或疾病亡故,埋骨荒島,日久即成了無名墓塚。今日公墓中所有十幾二十方無名墓,排列整齊,應多屬早期開發東沙島的先民骨骸而由島上官兵修整而成。

All rights reserved CoForest